BOB半岛芳香疗法可追溯至埃及、印度、希腊和罗马等古文明,起初多用在提神或宗教、冥想等方面。
“芳香疗法”是近代才有的名词,法国化学家雷内·莫里斯·盖特福斯,首先运用此名称,指用香味疗愈,疗养之意。
我国焚香、熏香已有超三千年的历史。熏香不仅是贵族们一种高雅的消遣方式,也因被发现具有神奇的养生保健作用,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范畴,发展为中医疗法中的一支。
中国香文化与我们大家熟知的食文化、酒文化、茶文化一样历史悠久,渊源流长。
据史料记载,中国用香历史萌芽于远古祭祀之礼,起始于春秋配香之德,成型于汉代合香之贵,成熟于隋唐用香之华,普及于两宋熏香之广,广行于明清品香之势。
传说最早使用熏香的是古代的一位孝女,因为父亲患病,不喜喝汤药,于是她想到将药进行熏烤,让药性散发在空气中,帮助父亲病情得到好转。
国外香味药物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,丰富和发展了芳香疗法的内涵。人们随身应用香囊、香枕、熏炉等香疗方法己成为一种习俗。
相关论述也散见于医学文献中,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药物365种,并按四气五味阐述功能,较详细地阐明了芳香中药的一般药物性质,为后世运用芳香药物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中外交流扩大,芳香疗法及药物进一步发展,出现宫室薰香、佩带香袋、衣服喷香、沐浴香汤、妆锦香膏、品饮香茶等方法。
唐代国家药典《新修本草》补充了苏合香、阿魏、安息香、龙脑香等外来香药。特别是五代李珣所撰的《海药本草》,收集芳香药物50余种,称得上是论述外来药物的专书。
芳香疗法进入全盛,《太平圣惠方》中记载以香药命名的方剂达120首,还涌现了大量的芳香疗法专集,如洪刍的《香谱》、叶廷珪的《名香谱》、颜持约的《香史》等。苏合香丸、安息香丸、丁香丸、沉香降气汤、龙脑饮子等著名的方剂也均出现在那个时代。
芳香疗法应用和研究有进步。明代朱橚编纂的《普济方》中专辟了“诸汤香煎门”,辑录了明以前的经验良方,有香汤、香茶、薰香、焚香、香脂等各种芳香疗法。
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更是广搜博采,收录芳香药近百种,分别在芳草、香木两类中详加考正和阐述,还介绍了芳香疗法的给药方式。
外治大师吴师机在《理瀹骈文》中对芳香疗法的作用机理、辨证论治、药物选择、用法用量、注意事项等作了系统的阐述,使芳香疗法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。
此外,在清宫医案中,除慈禧、光绪御用的香发方、香皂方、香浴方、香丸方之外,还记载了透脑闻药方、清脑闻药方、避瘟明目清上散、避暑香珠、清静香、避秽香等。
中医学芳香疗法是一个完整的芳香理疗体系,以中医学为基础理论,配以理疗实操的应用,再加上中医精油的配方。
中医芳疗是中医药伟大宝库中的瑰宝,芳香疗法随着经验的积累、理论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,用各种芳香药来防治疾病,已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。
中医香薰疗法,能够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系统、血液循环、内分泌、皮肤养护等八大系统,从而激发人体自身的治愈、平衡及再生功能,使身心恢复协调。
静心宁神香:定魄安魂,舒缓压力、安神易睡,辟邪除崇,通达心愿之功效。可令人心情舒畅,缓解抑郁。
疏肝理气香:具有疏理肝脏气机,恢复肝脏功能的作用。肝气郁结表现为两胁胀痛,胸闷不舒或恶心呕吐,食欲不振,脘腹胀满,肠鸣腹痛。
健脾和胃香:具有芳香醒脾、和胃畅中、调理气机之功效。主治胃痛之因脾运不振、湿滞中焦、脾胃不和、升降失常所致者。
清肺除燥香:具有清燥润肺,养阴益气之功效。主治温燥伤肺,气阴两伤证。身热头痛,干咳无痰,气逆而喘,咽喉干燥,鼻燥,心烦口渴,胸满胁痛,舌干少苔,脉虚大而数。
固本培元香:“固本培元”,就是通过补肾健脾来补充和恢复元气、增强免疫,提高整体机能,使身体健康、少病、延年益寿。